拥抱哭泣的内在小孩,让伤人的家开始滋养自
播放这首温暖音乐,送给亲爱的内在小孩吧!
谨以此文献给原生家庭创伤深重,渴望拥抱内在小孩,走在内在成长之旅的勇士们!这篇现实版《都挺好》,夹叙夹议中教你剥离原生家庭负面影响,与自己和解,文末附简单内在小孩疗愈练习。
01
童年的经历是否你已淡忘,但深藏于潜意识的那些记忆,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骂、一场噩梦般考试、被同龄人欺侮孤立……这些被遗忘的童年创伤,就是被你忽视的内在小孩。
连着两周我带领的心灵舞动课,针对七大脉轮的心轮做功课,通过自由舞动的形式拥舞疗愈内在小孩。当学员向内看到那个哭泣的内在小孩时,他们分享各自原生家庭的创伤,我看到外表光鲜坚强成人外壳内,一个个哭泣无助的内在小孩们:被虐待渴到只能喝继母洗脚水的小孩,被妈妈厌恶常用针扎手的小孩,父母偏心被忽视被欺负的小孩……
阿德勒:“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如何治愈童年,如何让受伤的内在小孩康复,如何从不幸的人成为幸运的人?“重生”也就是“重新诞生”是关键。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一次是从妈妈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
心理学家荣伟玲说“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人们无意中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修正童年错误,恋人多数是理想父母模型或潜意识吸引的同类父母。如果这种恋爱治疗获得成功,童年错误会得以修复,就能成长为真正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关键,也是与家分离的重要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治疗失败,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
悲哀的是,很多乖小孩,被剥夺了恋爱机会,或在一次治疗失败的恋爱中就步入了婚姻,带着哭泣的内在小孩和未修复的原生家庭创伤在婚姻中撞的头破血流。
我想加上另外一种“诞生”:拥舞内在小孩,在心中重新塑造一个和谐有爱的新家庭,用爱迎接内在小孩的“诞生”。当我们内在哭泣受伤的小孩被看到的那刻起,疗愈重生就发生了。
如何塑造内在新家庭?关键必须做到脱离放下原生家庭,即从内在完成”弑父弑母“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很多人内在小孩卡在创伤中无法重生成为巨婴,走不出伤人的原生家庭。是因为绝大部分人不敢忤逆反抗父母,哪怕只是从内在精神层面完成“弑父弑母”,都被这种想法吓到自我攻击和否定。
我们从小被父母和集体意识捆绑限制——“不恭敬父母会被孤立无法在社会立足”“不孝会天打雷劈”“不孝子=畜生不如”。破除这些限制性信念请参考西方家庭生活模式:家庭成员各自拥有私人领域和边界,孩子成人就搬离原生家庭独自生活,耻于被父母接济,父母有自己充实个人生活,绝不围绕孩子转。
完成内在“弑父弑母”塑造新家庭,艰难之处还在于,这一过程会触动内在小孩死亡的深层恐惧,拒绝接受“爸妈不爱我、不要我、离开我、会死去”的事实。“爸妈不爱我=我会死”的小我执念根深蒂固,那份无人照顾会死亡被遗弃的恐惧,阻碍着走出原生家庭。艰难之处还有诸如,承认伤人家庭“爸妈不爱我”这一事实,意味着情感被愚弄欺骗多年,将面临极大负面情绪冲击,悔恨愤怒报复滋生。
但对于原生家庭创伤深重者,接受父母不爱自己的事实,是救命的。只有勇敢的直面真相,置换新的信念“爸妈不爱我离开我=我已长大可以独立活下去”。哀悼爱的丧失,挥手告别伤人家庭,从内在完成“弑父弑母”成人礼,新家庭诞生,内在小孩就重生了。
这场剥离原生家庭创伤,拥抱哭泣内在小孩的旅程很苦很艰难,却是唯一可走的回家之路。越来越多人开始走上这条向内的回家之旅,而我也是其中一个,所以,亲爱的,不用害怕,你并不孤单,让我和你一路携手同行,回家!
02
接触过的人常会夸赞我很有亲和力,待在一起很温暖,他们问是否被呵护长大,所以内心才能保持如此简单与良善?然而,事实却是这份简单良善是从原生家庭淬炼出来而不是呵护出来的,从一个自卑胆怯匮乏忧郁的小女孩一步步成长为勇敢独立绽放的女人,如若不是曾今的痛不欲生谁会愿意像个勇士一样,走上这条抽筋扒皮般内在成长之旅呢?
说起我的原生家庭像极了脑洞大开的韩剧,很多人感慨韩剧导演怎么能想到婴儿房抱错孩子错爱一生之类的狗血桥段,我只想说现实生活比韩剧更狗血。听我夹叙夹议讲讲我的原生家庭和内在小孩的故事,大家在倾听他人故事中可以回观自己的人生。
图片来源:热播剧《都挺好》
从小我是家里不招待见透明人一样的小孩,爸妈独宠姐姐,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姐姐的,挨骂挨训都是我,常常姐姐做错事我也要连带挨罚。幼年家里相册除了合照大部分是姐姐独照,只有一张我的百天照孤零零夹在相册里。衣服大部分是姐姐穿旧的,几乎没有私人玩具的我,每次玩共享的玩具还会被姐姐打哭抢走,去爸妈那哭诉遭遇的却是“没出息不许哭,再哭从家里滚出去”的二次伤害。
幼时常梦到相同场景“地震了,爸妈牵着姐姐的手逃走了,我一个人孤零零站在屋内,看着墙塌了向我砸过来”。父母爱的天坪偏斜甚重,幼小的我用感受和推理得出一个结论“我肯定不是亲生的”。每每被爸妈不公平对待被姐姐打骂,常哭闹着向爸妈求证我到底是不是亲生的,求他们告诉我真相,换来的却是“敏感、疑心病、无理取闹、不懂事”的标签。
妈妈的控制欲非常强,小到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要管控决定,完全不懂同理和尊重孩子的选择,似乎在孩子身上能获得那种操控的“权利感”“胜利感”。而爸爸的无责任心父亲角色缺失,也是家庭矛盾不断的一大原因。(点击蓝字阅读”梳理父女关系”文章《那个偷偷爱着我的男人》)
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可每次兴高采烈拿着考卷渴望得到夸赞认可时,爸妈总是无视。印象很深是一次考了98分全班第一,满心期待等到下班归来的妈妈,遭遇得却是责骂质问为什么要丢掉两分;初中时,喜欢用日记本记录心事,妈妈在我上学时偷翻日记,还找到学校把日记本交给班主任,理由是日记写的像流水账让老师管教我,学会规范写日记。日记本被班主任还给我时,只是委屈的哭,那时不懂那份委屈是因为被妈妈侵犯隐私和界限,而且有遭遇亲人算计出卖、背后一刀的困惑心酸。这段经历让我内在小孩开始不再信任,日积月累被蚕食掉的安全感后来用了很多年去修复。
对待我严苛挑剔的爸妈,却对姐姐处处宠溺夸赞,妈妈常人前人后夸姐姐漂亮嘴甜,以至于长大后的我一直对美执念很重,内在小孩偏执的认为“只有我漂亮会说话爸妈才爱我,漂亮=配得爱+值得爱”,成年后不打扮漂亮不愿出门的心态用了很多年慢慢在修复。
每当我问妈妈,为何如此偏心对待我和姐姐,妈妈总会责怪我不懂事敏感无理取闹,“常批评你,对你严厉,是期待更大更爱你“”恨铁不成钢”“手心手背都是肉”。“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句话在我有了孩子后才明白,不过是父母不敢直面对子女有偏爱的掩饰,从孩子出生四目相对那刻起,喜不喜欢就像恋人初见般瞬间成定局。父母子女、恋人朋友之间道理是相通的,都讲究眼缘、缘分深浅和投射。所以不被父母喜欢,受伤的内在小孩们,不要再自责挫败奢望纠结了,不是你不好,而是一见不钟情。
点点滴滴,妈妈对我所谓的“爱”,现在看来更像是一种精神控制与折磨。妈妈是一位在周围人眼中热心肠老好人没脾气受人尊重的教师,可是那些压抑在内心的不满怨恨坏脾气却发泄给了最安全、不需要代价、懂事的小女儿身上。童年的我不自知中担当了家庭垃圾桶的角色,默默承载的情绪垃圾,变成内在小孩的悲伤与哀愁。
第三视角看父母(内在厘清):
童年灰暗被重男轻女伤害的妈妈,无意中把心理创伤轮回般传递给了小女儿,无论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潜意识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从小女儿出生那一刻起,渴望生个男孩得到丈夫更多爱得到公婆认可的期待落空后,妈妈把生活不幸、丈夫打骂、公婆苛待、父母轻视,所累积的负面情绪都转嫁发泄到小女儿身上。一出生,那份“不喜欢””原罪“就已经深深扎根在妈妈的潜意识,但妈妈不敢承认也不敢面对这个事实,所以从小到大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妈妈最疼你,妈妈很爱你,妈妈为你付出了什么什么,做这些都是为你好,因为你才会受这么多苦,你要爱妈妈,好好孝顺妈妈”。
即使外表再善良孝顺,失去与心链接的妈妈,掩盖不掉内在没有爱、自私、控制欲强、嫉妒、强势的真相,带着自己的侵略意识攻击进入孩子的意识世界。
而小女儿也不敢直面内心”不爱父母“”骨子里看轻父母“”不孝“的真相,所以拼命用孝顺懂事掩盖内心真实的感受。
当有一天家人之间都能用心去感受交流,正视人性的“贪嗔疵慢疑“,界限划清,各自做真正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时,爱才能在家人之间流动起来。
与内在小孩的对话(自我疗愈):
亲爱的内在小孩,回忆童年往事,一帧帧一幕幕让我心疼。我看到了你,你的委屈、不平、忧伤、绝望、怨恨,我感同身受。此刻,我在心中拥抱你,爱着你,陪伴着你。
看到秉持的期盼“我要更美更优秀更出色更努力更付出,父母就会爱我,姐姐就会爱我”、“妈妈再爱我多一点”,请放下这些自苦的信念模式吧。这份执念会让人生旅程不断陷入向外抓爱与认可的恶性循环,渴望得到更多像父母兄妹般人们的爱和认可,而爱从来不在外面,那份外求只会收获心酸、孤冷、心碎。唯有接受“父母不爱我”的真相(因为自私、偏执、投射阻碍了父母兄妹间真爱的流动)哀悼爱的丧失,学会从内在爱自己,认可自己。
从此刻起,亲爱的内在小孩,我会成为你新的爸妈姐姐,我会永远爱你,尊重你,支持你,鼓励你,滋养你,信任你,倾听你,呵护你,陪伴你,接纳你的美丽与丑陋,悦纳你的各种面相。亲爱的内在小孩,谢谢你,我爱你!
扭曲的家庭相处模式,有着家庭创伤的小孩,往往会吸引到外界的伤害。初中时我遇到了那位爱体罚精神虐待学生的班主任英语老师,那时每天用功读书成绩优异,但所有学科中英语是软肋,随着难度增加,英语不开窍找不到学习技巧的我,单靠死记硬背已经无法让英语考出理性成绩。
记得一次期中考试后被英语老师叫到办公室,把考卷扔到我头上,问我为什么考成这样?从他恶狠狠偏执的说出“其他科目都能考好只有英语考不好,说明你有学习的能力却不好好学,是故意影响我英语科总成绩?厌恶我?看不起我?”形成这种投射的英语老师便开始了重点“关照”我的教学方式,初中炼狱般学习生涯从此拉开了帷幕。
英语课经常被点名提问,回答不好就被拎到讲台罚站,像助教般面向全班同学站到下课。慢慢对英语学科产生恐惧,只要听到上英语课,就会条件反射控制不住的手发抖。记得有次晚自习回家,哭着求助爸妈说英语老师常体罚我,爸爸责骂“那么多同学不体罚只体罚你,还不是你有问题没出息学不好”妈妈也怪我事多给他们添麻烦。求助无果我哭着从家里跑出去,坐在马路上哭了很久,也没等到爸妈来找我,黑漆漆的夜晚自己又哭着回了家。
之后英语老师的刁难越来越肆无忌惮,有时上着课,会忽然批评我的课桌没对齐,嘲讽我眼睛有问题问我是不是斜视。在这种恐惧压抑的学习氛围中,有次高烧40多度,医院打了一天吊瓶,隔天回到学校时,同桌偷偷告诉我,英语老师在我缺席的英语课上告诫全班同学,说我性格有问题以后都不许和我说话,让同学们孤立排挤我。本来话不多的我,那之后在学校更沉默了,没有朋友,害怕和谁走近会连累别人也被英语老师刁难孤立。
那时对于我来说唯一的朋友就是我姐,可是高我一届的姐姐在学校遇见我会装作没看见,对于当时是校花的姐姐来说让同学知道,那个怯生生喜欢低头走路不爱说话穿着土土的女孩是她妹妹,是一件丢脸没面子的事。
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两端都没有一丝温暖与安慰,破碎的灵魂无处安放和喘息,有的只是刺骨寒冷和无助绝望。初中时的我仿佛一棵浮萍,常被一种窒息生无可恋的绝望情绪笼罩。那时候的我,曾多次尝试自杀,晚自习回家路上会骑着单车闭眼穿过货车经过的马路,期待一场意外可以得到解脱和自由;趴在教室走廊栏杆前常有冲动纵身一跳让一切结束。那种精神恍惚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命运眷顾坚强勇敢的活下来。
生命状态发生转折是在初中三年级的一个晚上,记得那天深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巨大的恐惧袭来,仿佛黑暗中蕴藏了无尽危险,怕黑怕鬼怕各种可怕事情发生,不敢开灯不敢喊爸妈怕吵醒家人又是一顿责骂埋怨。在那种深深的恐惧绝望半睡半醒中过了很久,醒来后只觉得内心轻盈,那股一直笼罩着我,深沉厚重的情绪仿佛被穿越了。记得那天清晨,上学路上感觉脚步轻快、颈直背挺、走路带风,似乎周围一切像梦一样不真实,很多道理仿佛一夜想通了,就像生活可能是一部电视剧只是入戏太深而已,开始不太执着认同这个世界以及他人的评判话语。从那时起,慢慢一点点敞开自己爱说爱笑了,开始有同学喜欢我夸赞有气质有灵气。如今走上身心灵之旅才懂得,那一晚在极端的恐惧痛苦中,我和小我之间被撕开了一条缝隙,虽然微小却让生命之光可以照进心田。
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洞见,除了学习开始疯狂看各种课外书籍,那时心理学书籍还不多见,哲学类书籍是我最喜欢的,借由各种对生命对人生思考的书籍,内在格局变大心胸扩宽,生活对于我来说开始变得轻松有趣起来。
第三视角看成长经历(内在厘清):
痛苦是向内走的契机,正是初中这段涅槃的灰暗时期,开启了内在成长之旅。对于那个老师,几年前在某次NLP课程空椅子疗法课堂练习中,当冲着想象成那位老师的空椅子喊出“你不配当老师,你毁了我的人生,人渣,去死”时,那份怨恨慢慢放下了。这位喜欢体罚虐待学生的老师也是被年轻守寡的母亲虐待长大的男孩,但不懂向内觉察,被潜意识控制轮回般把创伤送给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值得庆幸的是,这样无德的老师没有熬到退休便因体罚学生被举报,勒令停职回家,每月只靠微薄的基本工资生活。
那段灰暗的成长经历曾是一段不愿触及不愿回忆的黑历史,但当勇敢直面并穿越那些痛苦,才发现不堪过往的背后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正因为这么伤害才更有同理心慈悲心感同身受的能力,开始走上心理学、身心灵之旅。所以对于生命中的黑天使,选择宽恕和感恩,是为这段缘分画上圆满的句号!
与内在小孩的对话(自我疗愈):
亲爱的内在小孩,此刻我穿过时空拥抱着你,用爱温暖陪伴着你。谢谢你曾经的坚持、忍耐、勇敢、顽强,谢谢你没有放弃,才让今天的我有机会把曾经的苦楚转为洞见与智慧,生命得以升华,灵魂比来时更干净。谢谢你,我为你骄傲,棒棒哒,我爱你!
初中那次洞见后生活中阴霾渐渐减少,父母管控责骂也随着我年龄增长开始渐缓,家庭生活开始没有那么窒息。然而表面平静之下隐藏着暗流涌动,姐妹之间有份深深的疏离感,始终亲不起来,像一层玻璃隔在两颗心之间。
家庭身世之谜解开,是在我即将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记得晚饭时候,家里只有妈妈和我,正吃着饭妈妈没有任何铺垫的说:“你不是一直吵闹自己不是亲生的嘛,今天告诉你,姐姐是抱养的,你是亲生的。”妈妈以为我会高兴的答案对我却是晴天霹雳,内心一直有个幻想,十八岁成年后要找机会寻到亲生父母获得渴望的亲情,那一刻这个梦境被击碎了。
妈妈告诉我的真相是,结婚五年一直怀不上孩子,最终选择抱养姐姐,领养后很快就怀上了我,爸妈迷信的认为是姐姐福泽护佑,我属于来一赠一的恩赐,认为“小女儿的命是大女儿给的”,从小对我的教导是对姐姐恭敬尊重,凡事忍让包容姐姐。处理姐妹矛盾,爸妈常告诫我”要让着你姐姐““百忍能成钢”,印象中只有被姐姐打骂的份从来不能还手反抗或争辩。从小嘴甜的姐姐,当着爸妈的面卖乖撒娇,背着爸妈就对我动手打骂。在我看来爸妈的纵容、执念、不作为、偏袒处理姐妹冲突,助长了姐姐对我的霸凌。
那个晚饭知道家庭秘密后,妈严肃嘱咐我,不要把这个秘密告诉任何人,说姐姐不知道这事,不能让她心灵受伤害,既然秘密隐瞒了十几年就一直这样下去吧,最后讲了个故事,是某人多嘴捅破别人家抱养秘密后倒霉遭报应的故事,让我引以为戒。但是,秘密,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对于生命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知道并担起保守这个秘密后很多年,它像一块巨石般压在心口让我痛苦压抑喘不过气来。
直到去年奶奶去世,姐姐订好去香港办事的日期和奶奶追悼会时间冲突,爸妈打电话嘱咐我不要告诉姐姐以免打乱她计划左右为难。父母一如既往的愚爱偏执,而且这种有违孝道人情的行为,让我很愤怒。随即打电话告知姐姐,奶奶去世的消息以及追悼会日期。当姐姐说反正奶奶没怎么疼过我们,之前住院探望过足够,追悼会不去时,我和她大吵一架。争吵中姐姐口误说出没有血缘关系才知道,其实小学时姐姐已经从亲戚口中得知身世,只是假装不知道配合爸妈维持家庭表面和谐而已。
那一刻,才厘清为什么幼时姐妹俩还算亲密,到小学突然恶化。姐姐常趁爸妈不在家时打骂我,“扫把星、丑八怪、病秧子、快点去死”种种恶毒的诅咒让那时的我非常伤心委屈。想来知道身世被恐惧怨恨充溢的姐姐,把我当作了竞争者、取代者,任性得发泄内心的仇视和怨恨。父母的失职、隐瞒真相、不善协调子女矛盾、偏爱纵容,加剧了姐姐对我的霸凌与摧残。(点击蓝字阅读文章,送给同样被霸凌伤害的人,《不要小看兄弟姐妹霸凌行为,这不是冲突》)
当我步入大学、工作、婚姻、养育孩子,慢慢接触心理学、身心灵,开始走上这条自救救人,勇士般内在成长之旅后。在团体疗愈课程中试着把原生家庭那些所谓不能说的秘密,分享倾诉给他人听,每说一次那份沉重的撕扯就轻一点。在这样向内的行走中,我遇见了那个被伤害压抑,蜷缩在灰暗角落瑟瑟发抖、恐惧不安的内在小孩。慢慢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用爱用光用温暖去拥抱呵护她,把养育儿子的用心包容温柔宠溺同样对待自己的内在小孩,尊重滋养她。内在小孩开始变的有活力,洗涤掉了不属于自己的污垢后,活回自己,重新展露天真烂漫的样子。
所以如果你内心有秘密有愧疚有愤怒有怨恨,请让它们释放曝光,当阳光照进心田,那些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就变得轻盈,心就开始自由绽放了!
第三视角看亲人(内在厘清):、
姐妹俩曾经的感情纠葛就像缠绕的麻线团,剪不断理还乱,彼此之间没有心的链接没有情感滋养和流动,有的是深埋在心底的怨恨与不解。当真相在奶奶去世的矛盾中揭开,那个缠绕的麻线团才渐渐理出头绪。开始看清理解姐姐的所作所为,从出生被遗弃那刻起,姐姐便被种下了怨恨嫉妒的种子,嘴甜爱笑的表象下是内在安全感的匮乏以及对爱对亲情的排斥和逃避。
当知道身世后,那份恐惧绝望痛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难以承受,所以姐姐选择了遗忘沉默配合爸妈去演圆满四口之家的戏,而小时候天真愚傻的我就成了这部戏唯一的观众。虽然得知真相,有种被亲人欺骗戏耍几十年的错愕、愤恨,但真实是灵魂渴望的,真相虽然残忍却让内心放松平静下来。
与内在小孩的对话(自我疗愈):
亲爱的内在小孩,我感受到你对姐姐的恨与怨,渴望复仇难以宽恕。但是,宽恕,即是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通过宽恕才能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此刻我们用古老的伊迈特·福克斯实验来化解心头挥之不去的怨恨:放松头脑和身体,静静的闭上眼睛,想象坐在黑暗的剧院里,面前有一个小舞台,那个舞台上站着你最恨的人,当清晰的看到这个人时,可以行使想用的方式去复仇,想象对这个人做什么或这个人需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你的宽恕,想象这个人确实这样做了,遭受多久痛苦或忏悔由你决定。让这个场景持续几分钟,然后让它慢慢隐退。亲爱的内在小孩,当你感觉怨恨消除复仇结束时,请宽恕舞台上那个人,自己也走上舞台,拥抱她感谢她,愿意和你一块演绎这场灵魂舞台剧。想象那些盘旋在头顶怨恨的乌云转化为光和爱,倾洒照耀着俩人,手牵手共同谢幕,带着感恩之心,和这段情感纠葛挥手再见!
——练习方式摘自露易丝·海《生命的重建》(P66页化解怨恨)
露易丝·海《生命的重建》:“我们和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在前世便已注定,注定要在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间、某一对夫妇家,诞生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来这个世界有很多原因,不是偶然形成的,甚至父母是好是坏,家庭环境是穷是富都已注定。在未出生前,我们自己选择了现在的父母,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子女。“
所谓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血缘关系,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灵魂间的约定,相互陪伴演出,借由相爱也好相互伤害也好,在这场恢宏大戏中彼此成就对方,借假修真,体验灵魂渴望体验的所有苦与乐,让灵魂比来时更干净足矣。
拥抱内在小孩,与原生家庭创伤再见
我的内在小孩成长相册
(向左滑动,时光流转)
03
内在小孩疗愈练习
对于原生家庭创伤深重的人,请尝试用以下简单轻松的练习疗愈内在小孩。通过自由舞动的形式拥舞内在小孩,与自己和解,与内在父母和解。(破除“我不会跳舞”限制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