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难
一
90年代上半叶,有个痿证病人,坐轮椅进院,口服中药20多天后,推轮椅散步,但院长查房,认为中医不行,担心预后,强行转院,转院十多天,病人去世。原本西医就认为中医不行,现在中医也自认不行。一次偶然机会,听到一个退休的中医给病人打电话说,中医不行,效果很慢,原发灶还没有治到,就转移到别处去了,中医不行。不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具体该如何治疗,难以评说,但一口一个中医不行,出自一个中医之口,而且是老中医,足见其对中医已没有了信心。中医对中医失去信心,不是个别的,医院,规定三天不退烧就必须西医治疗;有些全国著名药房的中医馆,明确规定孕妇的病不看,发烧的病不看。有个咳嗽病人,在取药时发现是孕妇,不给捡药,还强行让医生退挂号。
像这样没有自信心,被西医制约,被实验绑架,不敢临床,不能临床的情况,在中医很是普遍。最常见、每天制约中医,为理、法、方、药、护造成临床障碍的,可能要算药理实验了。中药被纳入实验室,有了临床药量规范,形成法规,服从药量规范就“安全”,“随证治之”就很不“安全”。药量的规范,保障了“安全”,但那是医生的“安全”,病人有了意外,有法规依据,医生没有责任。
《大医精诚》:“大医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可是,因为实验标准,若不自虑吉凶,法规的紧箍咒,却可能让中医连治病的机会都没有。中医有了许多“安全”顾虑,有毒无毒,量大量小,不能以活生生的人的证候病机为依据来决策,而是以实验结论为依据,只要实验有毒,就避而不用,确保不会输官司;无论病情轻重,一切皆以实验药量为准,临床意外,也找不到医生责任。中医馆就因为用药与法规要求有出入,输了几十万的官司之后,才把孕妇、发烧列为中医临床禁区。
有了《药典》标准的紧箍咒,中药用量大了会担心,用了有毒中药也担心,小白鼠没有点头,哪怕病情很需要也不行,谁能够担保没有万一呢?活生生的人是多维联系的生命体,疾病预后变化,与天文、地理、人事相关,与自身生活、情志、劳逸相关,许许多多的因素很难控制,意外情况难以绝对避免。西医住院、手术治疗,要病人签这样书、那样书,防止意外风险,中医没有这样的待遇,反而是要医生双签字,承担全部风险,如细辛超过3克,附子超过6克,吴茱萸超过6克,白蒺藜超过10克等等。如此一来,中医就有了巨大心理压力,一旦发生意外,若《药典》有据,医生就要遭殃,宁可无效,也要自保。
二
张仲景用细辛、吴茱萸,郑钦安、李可用附子、干姜,遵循“随证治之”,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没有药量法规的约束。实验得到的剂量标准,是实验统一条件下的标准,客观对象都符合实验设计要求,很严谨,可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严谨”的人,病是随机动态变化的病,轻重缓急因人而异,《伤寒论》用细辛有三两(小青龙汤),用吴茱萸有一升(吴茱萸汤),附子、干姜李可先生用上百克,如今穿上了实验的小鞋,每走一步,要在实验规范的框框中才“安全”。
疗效才是硬道理,有了疗效中医就会兴盛。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医学文化,以自然客观的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为理论基础,辨证论治为临床模式,是和物质形态医学完全不同的多维(天文、地理、人事等的相应相应联系)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中医临床对象不是实验指标,不是CT、B超影像,也不是显微镜下的病理,而是活着的人,是天人相应的病,用什么药,用多大量,喝多少药,理论不能决定,完全取决于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处方用药和证候病机互补对应就有效,没有互补对应就无效,甚至有害。实验规范的框框,事先就对处方用药作出规范,如何互补对应?没有互补的“方证对应”,会有疗效吗?没有疗效,谁还会相信中医?
中医被强行套上实验实证的紧身衣,显微镜下的可靠,小白鼠的确认,决定中医临床。标本解剖否定了活生生的人,病理本质否定了病机本质,规范药量否定了病机对应,中医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临床对象,而且背离了三因制宜原则,无法辨证论治了。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临床模式,以现实的就诊病人为客观对象,如能“方证对应”,不仅疗效快,而且能除根,许多西医治不了的病中医都能治。有病人发烧三个月,医院住院半月无效,中药二三剂而愈;有怀孕四月,恶阻尤甚,疲乏尤甚,用六君子加干姜20克而愈;有顽固性偏头痛的患者,吃西药多年,总要复发,用细辛10克,制川乌15克,二剂获愈;有被西医拒绝了的肾病重度水肿蛋白尿,中药二月水肿消失,半年尿蛋白消失;有个随机末梢血血糖33.1mmol/L,消瘦发热口渴,纯中药一天血糖就明显下降,二周血糖正常;有肝癌转移、幽门梗阻,饮食难进,中药治疗三月能够自行进食,半年体重增加20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
辨证论治有三个基本程序。
一、观其脉症。以四诊合参为原则,目的在收集包括指标、影像和病理结论在内的所有临床资料-自觉症状、他觉症状-统称临床症状群,以不失真、不失偏为原则,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为基本要求。
二、辨症求机-无失气宜、审察病机、知犯何逆。中医理论为思维工具,病机为本质、为逻辑规范,以临床症状群为依据,结合病人的时空环境、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分析病性、病邪、病位和病种、病形、病势的具体性质,从病种落实到证候病机判断。
三、随证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因势利导,开邪出路,药量轻重、用药多少、有毒无毒等以证候病机为对应,尊重活生生的人,根据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而论治,不能墨守成规。
辨证论治关系中医存亡,是中医文化存在的基本标志。“现代化”中医把实验规范当成中医标准,真也,假也,可也,否也,实验说了算,数千年的生命历史,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观,一律用实验规范来裁决,治好了的是个案,有了问题是中医不行。实验规范成为中医的主宰,辨证论治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要符合规范,就没有疗效,要尊重活生生的人,就可能违反规范。
“随证治之”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讲求证候病机的互补对应,需要有毒中药就用有毒中药,需要多大剂量就用多大剂量,才能保证“随证治之”。“随证治之”很容易违反实验制定的药量法规,万一发生意外,医生就要承担责任。从年的龙胆泻肝丸事件开始,病人服中药期间出了问题,只要有实验证据,板子都打在中医药身上。数年前川中某地,有一胆囊炎病人,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处方中用了虎杖20克,病人去世后打官司,以虎杖最大量15克为依据,就认定是虎杖超量的原因。年7月有位医疗律师,发了一个题为“海归白领命殒何首乌,法律救济登天难”的海口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