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每个人身上的七道门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古代中医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传说它的作者是神医扁鹊。《难经》中有“七冲门”的概念,“冲”即“要冲”。“七冲门”包括: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七道门户,它们是食物进入人体的必经通道,因此也是胃肠道保健的关键。
01
常饮白水润“飞门”
飞门,即口唇,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门。
中医认为,口唇的色泽和形态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红润有光泽说明身体健康,淡红失润则可能有贫血,口唇紫绀多为血液循环障碍,上唇焦枯黯红可能是大肠病变,下唇黯红则属胃热,口唇苍白为胃虚寒,口唇暗浊则表示肝胆不佳。
飞门保健以润为主,首先要养成多喝白开水的好习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另外注意不要常舔口唇,可涂抹润唇膏或用蜂蜜等涂搽。
02
早晚叩齿固“户门”
户门,即牙齿。牙齿保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医养生法中,“叩齿”自古就被公认是固齿的上策。起床、入睡前,上下牙齿轻轻的互相叩击60~下;漱口、刷牙后,再用洗干净的手指轻轻按摩牙龈,每日3次,每次10分钟左右。“叩齿法”并不复杂,但需长期坚持。
另外,保护牙齿除了要及时刷牙、漱口;平时少食冷、硬、酸、甜,禁烟少酒之外,也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磷的吸收,适当补充维生素C以预防牙周疾病。
03
慢点说话松“吸门”
吸门,即会厌,位于人的咽喉部,呼吸说话时会厌开启,吞咽食物时会厌关闭。会厌就像铁路上的岔道指挥一样,令吞咽和呼吸默契配合,使得食物和气体各行其道,同时还是防止异物进入气道的关卡。
养护会厌,以松为主。放慢说话速度,注意休息和补水,放松颈肩,可以减少喉部压力,减轻声带振动时的负担。
04
细嚼慢咽顺“贲门”
贲门,位于食道和胃的连接处。作为胃的入口,这个部位最容易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贲门失弛缓”,即贲门口张不开,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贲门入胃而滞留在食管,从而逐渐使食管张力增大、蠕动减低甚至食管扩张,继而可能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等症状;另一种情况是贲门松弛,也就是这道门关不紧了,这也有可能导致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炎症和呼吸系统并发症。
所以,日常养成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很重要,特别是晚饭,不宜过饱也不宜太晚。
05
饮食洁净养“幽门”
幽门,位于胃和小肠的连接处。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正常的直径约1.5厘米。长期胃、十二指肠溃疡最容易导致幽门梗阻,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胃反酸等溃疡病。
大约3/4的胃溃疡和几乎所有小肠里的溃疡都是由一种叫幽门螺旋杆菌的细菌引起的。而全世界几乎有一半的人胃里有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会降低胃粘膜的保护力,刺激、破坏胃细胞,还会释放毒素造成身体伤害。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人与人的密切接触而传播,因此共餐的时候,最好使用公筷。另外,生食,比如生鱼片、偏生的牛排、涮肉等,都有可能存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安全隐患。
06
饭后摩腹通“阑门”
阑门,处于小肠和大肠的连接处处,这道门被堵了,就会导致肠痈,也就是阑尾炎。
中医认为,肠痈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败血浊气壅阻于阑门所致,由于饮食消化后食糜容易滞留此处,所以中医建议餐后按摩阑门穴,促进胃肠蠕动,发挥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
阑门穴位于肚脐正上方两横指处,自我按摩时可以两手相叠,掌心对准阑门穴的位置,用一定力度分别按照顺、逆时针各按揉20~30圈。力度由小到大,以感觉到腹部深层得到按摩为宜,饭后半小时按摩2~3次。
07
避免久坐护“魄门”
魄门,即肛门。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藏魄,故与其相表里的大肠之端叫魄门。
临床上有时治疗大肠相关的疾病需要从治肺入手,比如有些习惯性便秘,吃通便药没有效果,但一降肺气就好了。有些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果同时存在有便秘,此时通便后就好了,这就是“见咳不治咳”。
久坐、长期便秘或腹泻、过食辛辣肥甘,都容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气血瘀滞不行而阻于魄门,结而不散,从而导致痔疮。
日常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大便时不要久蹲;保持肛门部清洁,坚持便后用温开水坐浴;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本文摘自《生命时报》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成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