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系统middot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专业综合-儿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本章内容重点主要是腹泻病和液体疗法;
一、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1)口腔:
①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及吞咽功能;
②但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因此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
③3~4个月时唾液分泌增加;
④婴儿口底浅,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2)食管: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3)胃:
①胃容量:新生儿30~60ml,1~3个月时90~ml,1岁时~ml;
②婴儿胃略呈水平位;
③幽门紧张度高,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4)肠:
①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对消化有利;
②婴幼儿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5)肝;
2.生理特点
(1)胰腺
①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
②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淀粉酶;
③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2)肠道细菌
①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岐杆菌占绝对优势;
②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③婴幼儿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健康儿童粪便
①母乳喂养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较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pH4.7~5.1);平均每日排便2~4次,添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
②人工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的婴儿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大便1~2次/日,易发生便秘;
③混合喂养儿粪便:喂食母乳加牛乳的婴儿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色;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每日1次左右;
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1.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和体征为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胃蠕动波和右上腹肿块;
①呕吐:为本病主要症状,一般在出生后2~4周,少数于生后1周发病;开始为溢乳,逐日加重呈喷射性呕吐,几乎每次吃奶后均吐,吐出物为带凝块的奶汁,不含胆汁,吐出物可含咖啡样物或血;患儿食欲旺盛,呕吐后即饥饿欲食;
②胃蠕动波:常见,但非特有体征;蠕动波从左季肋下向右上腹部移动,到幽门即消失;在喂奶时或呕吐前容易见到;
③右上腹肿块:为本病特有体征,具有诊断意义;用指端在右季肋下腹直肌外缘处轻轻向深部按扪,可触到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可以移动;
④黄疸:约1%~2%患儿伴有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可能与饥饿和肝功能不成熟,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不足,以及大便排出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有关;
⑤消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患儿体重不增或下降,逐渐出现营养不良、脱水、低氯性碱中毒等,晚期脱水加重导致组织缺氧,产生乳酸血症、低钾血症;肾功能损害时,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2.辅助检查
(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肥厚肌层为一环形低回声区,相应的黏膜层为高密度回声;如果幽门肌厚度≥4mm、幽门前后径≥13mm、幽门管长≥17mm,即可诊断为本病;
(2)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扩张,钡剂通过幽门排出时间延长;仔细观察可见幽门管延长,向头侧弯曲,幽门胃窦呈鸟嘴状改变,管腔狭窄如线状等为诊断本病特有的X线征象;
3.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具有典型的呕吐病史者,若于右上腹部扪及橄榄状肿块,辅以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
①喂养不当;
②幽门痉挛;
③胃食管反流;
④胃扭转;
4.治疗:确诊后应及早进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手术方法简便,效果良好;
三、先天性巨结肠
1.临床表现
(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生后48h内多无胎便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可于生后2~3d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以后即有顽固性便秘;
(2)呕吐、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由于功能性肠梗阻,可出现呕吐,量不多,呕吐物含少量胆汁,加上长期腹胀、便秘使患儿食欲下降,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致发育迟缓、消瘦、贫血或有低蛋白血症伴水肿;
(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多量粪便,可排出恶臭气体及大便;
(4)并发症:
①小肠结肠炎:为本病的常见并发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尤其是新生儿期;由于吐泻及扩张肠管内大量肠液的积存,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死亡率极高;
②肠穿孔:多见于新生儿,常见的穿孔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盲肠;
③继发感染:如败血症、肺炎等;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①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近端结肠扩张,盆腔无气体;
②钡剂灌肠检查:其诊断率在90%左右,可显示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肠管,排钡功能差;
(2)直肠、肛门测压检查;
(3)直肠黏膜活检;
(4)直肠肌层活体组织检查;
(5)肌电图检查;
3.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新生儿期胎粪排出延迟或不排胎粪,伴腹胀呕吐应考虑本病;
(2)鉴别:胎粪栓综合征(胎粪便秘)、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继发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功能性便秘鉴别
(3)诊断需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4.治疗:
(1)保守治疗:①口服缓泻剂、润滑剂,帮助排便;②使用开塞露、扩肛等刺激括约肌,诱发排便;③灌肠;
(2)手术治疗:包括结肠造瘘术和根治术;现多主张早期进行根治手术,一般认为体重在3kg以上,周身情况良好即可行根治术,根治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部分扩张结肠;
四、小儿腹泻病
1.病因★
(1)易感因素
①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②生长发育快,胃肠道负担重;
③胃酸和消化酶分泌↓;
④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SIgA均较;
⑤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
⑥人工喂养;
(2)感染因素
①病毒;
②致腹泻大肠杆菌;
③空肠弯曲菌;
④耶尔森菌;
⑤真菌;
⑥寄生虫;
(3)非感染因素
①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可、过敏性腹泻、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②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2.临床表现
(1)临床分型:
①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
②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的腹泻;
③慢性腹泻:病程>2mon的腹泻;
(2)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3)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轮状病毒肠炎
产毒性细菌引起肠炎
侵袭性细菌引起肠炎
诺沃克病毒性肠炎
好发人群
6~24个月婴幼儿
6~24个月婴幼儿
新生儿、<1岁婴儿
年长儿、成人
好发季节
秋冬季
夏季
夏季
9月~4月
潜伏期
1~3天
1~2天
长短不等
1~2天
自然病程
3~8天
3~7天
——
1~3天
起病急缓
起病急
起病较急
起病急
起病可急可缓
前驱症状
常伴发热和上感
一般无
高热甚至发生热惊厥
可有发热和上感
呕吐腹泻
先吐后泻
重型有,轻型仅有腹泻
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
轻重不等
腹泻特点
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轻型仅大便次数增多,重型腹泻频繁,量多,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粘液
腹泻频繁、粘液状大便,带脓血,有腥臭味
大便量中等、
为稀便或水样便
伴腹痛
全身症状
常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可侵犯多个器官
常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入高热、意识改变、感染性休克
大便量中等、为稀便或水样便,伴腹痛
大便检查
大便镜检偶见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有大量病毒排出
镜检无白细胞
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细菌培养可找到相应细菌
粪检及周围血象无异常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显微镜检查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
(5)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真菌性肠炎
病因
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
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
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常并发于其它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时
临床表现
发热、呕吐、腹泻、中毒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伴有腹痛、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特点
暗绿色,量多带黏液,
少数为血便
黄绿色水样便,可有假膜排出,可引起大便带血
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
大便检查
大量脓细胞和革兰阳性球菌,
培养有葡萄球菌生长
厌氧菌培养、组织培养法检测细胞毒素可协助确诊
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可进一步真菌培养确诊
其他
病程与症状常与菌群失调的程度有关
除万古霉素和胃肠道外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外,几乎各种抗生素均可诱发本病
2岁以下婴儿多见
(6)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感染、物质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
①“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mon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②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
(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
①细菌性痢疾:常有流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大便次数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显微镜检查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②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
4.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不同时期的腹泻病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
(2)急性腹泻的治疗
①饮食疗法;
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口服补液盐电解质的渗透压为mmol/L(2/3张),总渗透压为mmol/L;
a)口服补液量: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
b)禁忌症: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采用;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液体疗法)
3°药物治疗:a)控制感染;b)肠道微生态疗法;c)肠黏膜保护剂;d)避免用止泻剂;e)补锌治疗;
五、液体疗法
1、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1)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越多,这是因为间质液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
(2)体液的电解质组成:血浆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K+、Ca2+和Mg2+,其中Na+占90%以上;血浆主要阴离子为Cl-、HCO3-和蛋白质;细胞内液阳离子主要是Na+、K+、Ca2+和Mg2+,其中Na+占78%以上;阴离子以蛋白质、HCO3-等为主;
2、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
年龄
体液总量(ml/kg)
细胞内液(ml/kg)
血浆(ml/kg)
组织间液(ml/kg)
足月新生儿
78
35
6
37
1岁
70
40
5
25
2~14岁
65
40
5
20
成人
55~60
40~45
5
10~15
3、脱水: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出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1)按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
轻度脱水
中度脱水
重度脱水
失水量
30~50ml/kg体重
50~ml/kg体重
~ml/kg体重
失水量占%
占体重3~5%
占体重5~10%
占体重>10%
精神状态
稍差,略烦躁不安
皮肤苍白干燥
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
昏睡甚至昏迷
皮肤黏膜
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
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
皮肤极度干燥,发灰或有花纹
弹性极差
前囟眼窝
稍凹陷
明显凹陷
深度凹陷,眼睑不能闭合
眼泪
哭时有泪
哭时泪少
哭时无泪
四肢末梢
温暖
稍凉
哭时无泪
休克体征
血压正常、无休克
血压正常,无休克
血压降低,有休克
尿量
稍减少
明显减少
极少或无尿
(2)按脱水性质
等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血浆渗透压
~mmol/L
<mmol/L
>mmol/L
血钠浓度
~mmol/L
<mmol/L
>mmol/L
病理特点
细胞内、外渗透压梯度
细胞内容量保持原状
水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
使循环容量更少
水从细胞内向细胞内转移
细胞内容量降低
休克发生率
与脱水程度一致
常发生休克,且程度严重
少见,一般无明显循环障碍
体温
与原发病有关
常低
升高
口渴感
一般无
早期无口渴
强烈口渴
精神状态
与脱水程度一致
萎靡、嗜睡明显
嗜睡,但肌张力高、反射活跃
皮肤
与脱水程度一致
湿冷、弹性极差
明显干燥,弹性可
临床特点
临床症状与与脱水程度一致
细胞外液明显减少,易休克
临床症状较严重
细胞外液减少不显著
循环衰竭和氮质血症较轻
4、其他症状:
(1)代谢性酸中毒:①轻度酸中毒,HCO3-为13~18mmol/L;②中度酸中毒,HCO3-为9~13mmol/L③重度酸中毒,HCO3-<9mmol/LHCO3-,表现为唇周灰暗或口唇呈樱桃红色,精神萎靡,呼吸深长等;
(2)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少或消失,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倒置、ST段下移、QT间期延长,U波增大;
(3)低钙、低镁血症:血钙<1.85mmol/L,血镁<0.58mmol/L,二者常同时存在,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手足抽搐、惊厥或口唇痉挛;
5、小儿液体疗法时常用补液溶液配制
溶液
张力
配制方法
1:1含钠液
1/2张
1份0.9%氯化钠+1份5%或10%葡萄糖
1:2含钠液
1/3张
1份0.9%氯化钠+2份5%或10%葡萄糖
1:4含钠液
1/5张
1份0.9%氯化钠+4份5%或10%葡萄糖
2:1含钠液
等张
2份0.9%氯化钠+1份1.4%碳酸氢钠或1.87%乳酸钠
2:3:1含钠液
1/2张
2份0.9%氯化钠+3份5%或10%葡萄糖+1份1.4%碳酸氢钠或1.87%乳酸钠
4:3:2含钠液
2/3张
4份0.9%氯化钠+3份5%或10%葡萄糖+2份1.4%碳酸氢钠或1.87%乳酸钠
口服补盐液
(ORS)
2/3张
NaCl2.6g+枸橼酸钠2.9g+KCl1.5g+葡萄糖13.5g,加水至0ml
总渗透压mOsm/L
6、液体疗法的补液量:液体疗法包括补充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
(1)生理需要量和累积损失量:
生理需要量
累积损失量
相关因素
主要取决于尿量、大便丢失量及不显性失水量
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及脱水性质
简易计算
体重~10kg每日需液量ml/kg
体重11~20kg每日需液量0+超过10kg体重数×50ml/kg
体重>20kg每日需液量0+超过20kg体重数×20ml/kg
轻度脱水约为30~50ml/kg
中度脱水约为50~ml/kg
重度脱水约为~ml/kg
补液性质
生理需要量尽量口服补充
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1/4~1/5张含钠液
同时补充生理需要量的钾
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
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
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
(2)继续丢失量:在开始补充累积损失量后,腹泻、呕吐、胃肠引流等损失大多继续存在,这种丢失量依原发病而异,且每日可有变化,必须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损失量用类似溶液补充;
7.补液思路★:
(1)判断脱水的程度:①轻度:皮肤稍干,弹性尚可,尿量稍少;②中度: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眼窝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
③重度:昏迷,尿量极少,休克,有周围循环障碍;(2)判断脱水的性质:①低渗:<mmol/L;②等渗:~mmol/L;③高渗:>mmol/L;(3)补液总量:①轻度:90~ml/kg②中度:~ml/kg③重度:~ml/kg(4)补液的速度:
①累计损失:8~12ml(kg·h),8~12h补完;②生理+继续丢失量:5ml/(kg·h),12-~16h补完;
(5)补液的性质:低渗脱水高张补,高渗脱水低张补:①低渗:2/3张;②等渗:1/2张;③高渗:1/3张;(6)张力的计算方法:①含钠的等渗液有:0.9%氯化钠,1.4%碳酸氢钠;②张力=含钠等渗液/液体总量;
例:一脱水的患儿补液为0.9%氯化钠ml,那它的张力为/=1/1,等渗液就是一张;
1°2:3:1液的张力是2份0.9%氯化钠,3份糖,1份1.4%碳酸氢钠=2+1/2+3+1=1/2张;
2°4:3:2液的张力是4份0.9%氯化钠,3份糖,2份1.4%碳酸氢钠=4+2/4+3+2=2/3张;
3°2:6:1液的张力是2份0.9%氯化钠,6份糖,1份1.4%碳酸氢钠=2+1/2+6+1=1/3张
③盐:碱=2:1④对于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20ml/kg等张含钠液,30~60min输完;(7)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酸补碱;
8.具体方案:
(1)★第1天补液:
①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一般轻度脱水约为90~ml/kg、中度脱水约为~ml/kg、重度脱水约为~ml/kg;
②溶液种类:
1°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含钠液;
2°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③输液速度:
1°快速扩容: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20ml/kg等渗含钠液,30~60min内快速输入;
2°补充累积量: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h内补完,约每小时8~10ml/kg;
3°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脱水纠正后,时速度宜减慢,于12~16h内补完,约每小时5ml/kg;
④纠正酸中毒:输液后酸中毒即可纠正;对重度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扩容;
即5%碳酸氢钠量(ml)=—BE×0.5×体重(kg),然后稀释成1.4%碳酸氢钠-BE为碱剩余的绝对值;
⑤纠正低血钾:见尿补钾;浓度不应超过0.3%;每日静脉补钾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一般静脉补钾要持续4~6天;能口服时可改为口服补充;
⑥纠正低血钙、低血镁: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每次1~2ml/kg,最大量≤10ml)加葡萄糖稀释后静注;低血镁者用25%硫酸镁深部肌肉注射症状缓解后停用;
(2)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防止发生新的累积损失)和生理需要量,将这两部分相加于12~24h内均匀静滴继续补钾,供给热量;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腹泻仍频繁或口服量不足者,仍需静脉补液;
①补液量需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
②供给足够的生理需要量,用1/3~1/5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是按“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的原则,用1/2~1/3张含钠溶液补充;
③仍要注意继续补钾和纠正酸中毒的问题;
年执医真题回顾
第四单元
38.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所特有的临床表现是
A.胃蠕动波
B.呕吐
C.黄疸
D.右上腹肿块
E.消瘦、脱水
D
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表现相关内容;
66.女婴,9个月。腹泻4天,约10次/日,呈稀水样,伴呕吐,每天2~3次,尿量减少。查体:皮肤干,弹性差,眼窝、前囟凹陷,心音低钝。最重要的处理措施是
A.控制感染
B.给予助消化药
C.给予肠道微生态制剂
D.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E.给予止吐药
D
见“小儿腹泻病”治疗相关内容
(~题共用题干)
女婴,10个月。腹泻3天,加重2天。暗红色水样便每日10余次,量多,腥臭,伴高热、呕吐、少尿。查体:精神萎靡,呈嗜睡状,前卤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心音较低钝,腹胀,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粪镜检有大量脓血细胞,血钠mmol/L,血钾3.5mmol/L
.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轮状病毒肠炎
B.大肠埃希菌肠炎
C.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D.细菌性痢疾
E.真菌性肠炎
.该患儿腹泻脱水的程度与性质应是
A.重度等渗性
B.中度等渗性
C.中度低渗性
D.中度高渗性
E.重度低渗性
.施行液体疗法,第一天补液的总量应是每公
斤体重
A.~ml
B.70~ml
C.~ml
D.30~60ml
E.~ml
第一天补液所采用液体的成分应是
A.2/3张含钠液
B.1/2张含钠液
C.1/3张含钠液
D.1/5张含钠液
E.等张含钠液
.对该患儿最不适合的处理是
A.使用止泻剂
B.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C.使用微生态制剂
D.继续饮食
E.使用肠黏膜保护剂
C,B,C,B,A
该患儿腹泻为暗红色水样便伴腥臭,且出现高热,粪检有脓细胞,符合金葡菌肠炎的表现。患儿血钠未高或低于正常范围,为等渗性脱水,患儿尿少、前囟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不伴休克表现可以考虑为中度脱水,中度脱水的第一天补液量是~ml/kg等渗脱水应当补充1/2张含钠液,小儿腹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注意饮食,必要时使用敏感抗生素,可使用肠黏膜保护剂,没有必要使用药物止泻。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还能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如果最近发现需要重新购买,请使用相同用户名重新登录。
执考助手「每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