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看中西医区别
图片源于网络致谢
······
从一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看中西医区别
文/耿创新
去年,笔者写过几篇比较中西医学的文章(如《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下的中西医学》: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下的中西医学(3-1)/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下的中西医学(3-2)/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下的中西医学(3-3)),今就一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病例,再做具体的分析。
一、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
早上,患者D女士来我处就诊。D女士今年42岁,本来是看不孕症的。之前的主要症状就是月经量少,色暗。已经服用两个月的中药,感觉还好。
而这次来,问起我服用抗幽门螺杆菌的西药和我开的中药有没有冲突。我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要服用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D女士说自己做了体检,结果显示自己幽门螺杆菌阳性,医院的医生建议服用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
于是我跟她做了如下分析:
西方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和胃病(包括各种炎症,溃疡,胃癌)相关。但是是否为绝对的正相关,尚存争议。有些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没有胃病;而有些胃病患者,即便是把幽门螺杆菌根除了,也还是有症状。
即便你的胃炎就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那在治疗上也不应该单纯杀灭幽门螺杆菌。为什么?那就要问问为什么幽门螺杆菌会在你的胃里生存,繁殖。如果你的胃气足,免疫力强,幽门螺杆菌进了胃里就被杀死了。反过来说,如果你胃气弱,即便是服用了胃三联或者胃四联把幽门螺杆菌彻底杀干净了,胃病还在,也没有得到根治。
还是《黄帝内经》那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关键问题还是自身免疫力的问题。在中医来说,就是气足不足的问题。
而且,难道之前咱们不知道幽门螺杆菌阳性,就没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的问题吗?难道看了体检报告,知道了这个结果,就要加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吗?对于如此复杂的身体,显然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
二、话题的另一半:胆囊息肉,盆腔积液,宫颈纳囊,乳腺结节。
听我分析之后,D女士似乎明白了,表示认同。然后跟我说,体检结果不止幽门螺杆菌阳性这一项。相关结果还显示,她有胆囊息肉,盆腔积液,宫颈纳囊,乳腺结节。
我听了之后,跟她说,这些都是一个问题。——我经常和患者说这句话,你身上所有的症状都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根源发出来的。
什么问题?新陈代谢慢的问题,也就是中医说的“寒”的问题。
新陈代谢慢,或者“寒”,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陈”的方面,就是垃圾不能及时代谢出去,表现为各种的“不通”,或者说“瘀滞”。比如月经色暗,胆囊息肉,盆腔积液,宫颈纳囊,乳腺结节。其实身体各处都有这个问题:脸色发暗,舌质发青,舌苔腻,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有些瘀滞比较突出,到了能够感觉出来,或者西医的仪器能够检查出来的程度。
还是那句话,整个身体的无形的功能“逆”的时间久了,导致了局部的有形的脏腑的瘀滞。无形的功能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有形的物质层面的病变。有问题,一定是身体整体的问题。(除了外伤)(请参考《疾病的顺序医疗的层次》:疾病的顺序医疗的层次)
第二、“新”的方面,就是新的气血不能及时补充上来,表现为各种“不足”。最明显的就是月经量少的问题。还有不是很精神,脱发等一些问题。
而幽门螺杆菌阳性,也是整个新陈代谢慢的一个侧面。一方面新的气血不够,免疫力差;另一方面垃圾(比如陈旧的胃粘膜,或者胃内容物)不能及时代谢出去,给了幽门螺杆菌生存和繁殖的环境。而幽门螺杆菌,也可以看成是不能及时代谢出去的垃圾的一部分。
其实,这就是恩师常说的“气血津液”的问题,是人体那条无形的生产线的问题。(请参考《“气血”究竟是如何“滋养”身体的——略论“气、血、津、液”》:“气血”究竟是如何“滋养”身体的(通俗版)——略论“气、血、津、液”)
三、从“天”治疗
既然所有的症状(和体征)都是一个问题,那治疗也就只能是一个方向:恢复身体的新陈代谢的速度,恢复患者身上那条无形的生产线。(军事上有类似的说法:集中优势兵力。)
而且,既然是身体整体的问题,是无形的功能的问题,就要从整体的气机来治疗。也就是说,恢复身体那条无形的生产线。按照《黄帝内经》来说,就是从“方”来治疗,从“方”的“天”来治疗(“东方……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天”,指大的无形的功能),从身体的整个气候来治疗,也就是纠正身体那条无形的生产线(那么,身体的物质层面的产品,自然会得到纠正)。
原则,还是要从下焦到中焦,从中焦往上焦,从里到表让“气”能生发,精才能得到积累。但是“气”能生发的前提是“上焦开发”,也就是垃圾要能代谢掉,通路要通畅(否则根本不能生发;或者生发过程中会被憋住,而形成实证。)。也就是说,前提是“津”能发挥功能,能够渗透。还是要“金克木”。(具体方法,要根据病情,随时辨证论治,不再赘述。)
所谓把垃圾代谢掉(驱寒、化瘀),可以说就是“祛邪”;而气能生发起来,运化出新的“精”,可以说是“扶正”。然而,“祛邪”和“扶正”,不是两个问题。质言之,“祛邪”就是“扶正”,“扶正”就是“祛邪”,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如果非要分出哪个更重要,还是“正气”的积累。《灵枢经·九针十二原》所谓“上守神”。“金克木”,看似用“克”的方法,其实最终还是达到了“相生”的目的。“相生”,才能让患者越来越足,越来越“正气存内”。
四、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发展(预后)
笔者多次强调,“三分治疗七分养”。我们既要辩证细心,遣方用药精准,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心情和锻炼的情况。(请参考《锻炼那些事》此不赘:锻炼那些事)
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有些病情,可能治疗到最后不能痊愈。
比如本文D女士的胆囊息肉。患者已经四十多岁,息肉长期存在。同时,胆囊息肉、乳腺结节本来就和情绪有关。也就是说,在治疗过程中,情绪不好,息肉还会加重。谁能保证D女士以后一直情绪愉悦呢?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要求患者每年服药保养,每年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