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老奶奶查出胃癌,医生专赴开化为她手
96岁的李奶奶平素身体不错,年纪虽大,但吃饭喝水都能自理。几个月前,李奶奶感觉到肚子隐隐有些不舒服,胃口变差了,吃完饭还容易恶心。起初她也没在意,后面越来越难受,家人担心不已,于是带着她来到浙大二院开化分院就诊。
经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医生发现李奶奶的胃部靠近幽门的位置有一个肿瘤,最终被确诊为“胃癌、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李奶奶就这样住院了。
经评估,李奶奶的肿瘤已经属于晚期,侵犯周围的淋巴组织,但还没有发生全身转移,仍有手术机会。可面对如此高龄的患者,胃癌手术耐受性差,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当地医生犹豫了很久,迟迟不敢确定手术日期。
但是李奶奶肿瘤体积较大,已有幽门不全梗阻,如果任由疾病发展,会造成后续胃幽门完全梗阻,无法进食更是雪上加霜。
于是,当地医生马上联系了浙大二院的专家进行会诊。浙大二院胃肠外科主任陈健主任医师、陈国锋副主任医师、ICU主任崔巍详细讨论李奶奶的病情后,决定赶赴开化,实地为李奶奶开展整体病情评估。
陈健主任医师说,“我们见到李奶奶后,详细评估了她的情况,认为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获益更大,而且老人家的身体条件还可以,能够耐受手术。”
随后,专家们为李奶奶制订了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案,为确保手术安全,又联系了浙大二院呼吸科、心内科、麻醉科、ICU等相关科室,为李奶奶制订详细周密的术前、术中、术后治疗照护方案。
手术过程涉及多个胃肠道的重建吻合、多处重要血管的精细解剖、精准的D2淋巴清扫、胆囊切除和胃管、营养管的置入等。值得庆幸的是,历经3个多小时的精细手术,专家组顺利完成了这台牵动人心的“胃癌根治术+胆囊切除术”。
李奶奶术后恢复很快,这让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放下来了。术后第1天,她已经可以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行走;术后第3天,已经吃上流质食物了,一周后顺利出院。
陈健主任为患者手术
高龄并不是胃癌手术的禁忌证多学科保驾护航确保手术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年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47.8万,占全球新发病例43.9%,死亡病例37.3万,占全球死亡病例48.5%。
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比较隐匿,所以多数中国胃癌患者初诊时发现肿瘤分期已偏晚。门诊中,很多胃癌患者年龄偏大,且不单是患胃癌一种疾病,常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代谢疾病等,手术或化疗耐受性差,这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多难题。
“实际上,高龄并不是胃癌手术的禁忌证。”陈健主任说,浙二胃肠外科手术治疗80岁以上的胃癌患者已逾百例,对于这样的患者,围手术期管理要求更高。
陈主任说:“我们以疾病为中心,组建多学科团队,包括放疗科、肿瘤内科、放射介入科、放射科、胸外科、病理科、B超科、心血管科、呼吸科、内分泌科、护理团队等,对复杂胃癌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另外,术前、术中、术后,对于每一位病人全程精细化管理和个体化治疗,实施术后早期活动、早期营养支持、早期进食等措施,也是快速康复的有效措施。就像这位96岁的开化李奶奶,她在术后第1天就可以下床活动,术后第2-3天便可以进食流质食物,缩短了住院时间,也减少了医疗支出。
“近20年来,我们胃肠外科胃癌患者(包括早期、进展期和晚期患者)的平均5年生存率提高到6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年生存率约20%-30%)。”
陈主任介绍,胃癌根治术包括开放胃癌根治术和微创胃癌根治术。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解剖精准、恢复快等优势。在浙大二院胃肠外科,微创治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机器人手术)约占所有胃癌手术的70%以上。
对于一部分相对晚期的胃癌患者来说,通过同步放化疗、腹腔灌注化疗、胃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和免疫治疗等转化治疗,可使肿瘤缩小并降期。约有30%的晚期胃癌患者在转化治疗后,重新获得手术机会。
首席记者俞茜茜
通讯员方序朱俊俊
编辑潘雷陈彦汝
监制周洁琼
▼往期精彩▼有人说像牙疼,有人感觉被电击,有人痛到想轻生传说中的“天下第一痛”究竟该如何治疗15年得了3种癌症经历4次手术连从医30年的主任医生也是第一次碰到可惜!0岁死于肾癌20岁死于胃癌25岁死于肠癌30岁死于肝癌…9位顶尖专家解读浙江最新癌谱连续四个月这个医生每天早晨提早半小时出门只为去干一件事患者家属来信问:这是什么精神?夜夜感觉双腿有无数只蚂蚁在爬?可能是它在作怪,千万别大意谁说压力就是动力?顶级期刊发文:长期压力可促进癌细胞扩散适当运动放松和压力管理可提高生存率点“在看”,更健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