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不用开刀就能挖出消化道肿瘤
消化内镜手术
不用开刀
“挖”出消化道肿瘤
新技术
近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汪亮医院专家指导下,先后为食管、胃、结肠粘膜及粘膜下病变患者成功施行“内镜下肿瘤剔除术(ESE)”、“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开启了我区消化内镜诊疗手术的先河,亦填补了我院在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医院中处于先进水平。
病例1
食管粘膜下肿瘤
今年77岁的顾老伯因消化道出血来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段粘膜下病变,内镜超声提示起源于固有肌层肿瘤(平滑肌瘤可能性较大)。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但患者已77岁高龄,基础疾病较多,且合并房扑心律失常,若实施外科手术,对该患者创伤大、风险高。汪亮主任果断地对该患者实施了内镜下肿瘤剔除术,患者现已安全出院。
汪亮凭借丰富的内镜治疗经验,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于9月6日下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为患者施行了内镜下肿瘤剔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平滑肌瘤,且术后48小时患者即顺利出院。
内镜下肿瘤剔除术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进一步升华,可以切除更深层次,甚至管壁全层的肿瘤,但此技术操作难度大,术中消化道管壁被动或主动穿孔风险大,且食管中段紧邻纵膈大动脉,术中致命性大出血风险较高。因此,此项技术对术者的要求极高,必须具备极其精细的内镜手术操作方可施行。
病例2
贲门粘膜下肿瘤
无独有偶,张女士因“胃息肉”行胃镜复查时发现贲门粘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提示起源于固有肌层深层肿瘤(间质瘤可能性较大)。汪亮主任考虑患者较年轻,术后长期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外科手术切除贲门,则极可能并发顽固性甚至终身性胃食管反流病,同时增加下段食管腺癌的风险。故保留贲门的内镜下肿瘤剔除术成为首选术式。在完善术前准备后,成功为张女士施行了内镜下肿瘤剔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于术后48小时后顺利出院。
病例3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患者徐先生,既往外院因结肠腺瘤行局部肠切除术,术后肠黏连较严重。在我院结肠镜复查时发现乙状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NICE-II型。鉴于患者腺瘤再发风险高,且再次外科手术难度大,汪亮主任为其施行了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手术顺利。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的不断提高,消化内镜已不仅限于既往已知的胃肠镜检查。目前,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已从既往的“检查科室”发展为“手术科室”。
内
镜
据汪亮主任介绍,内镜下肿瘤剔除术(ESE)、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出现的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手段,几乎消化道所有粘膜上皮肿瘤(包括癌前病变)和部分有粘膜下浅层浸润的侵入性癌,都可使用内镜微创治疗。同时,术前内镜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显示出了常规影像检查难以替代的诊断价值。
上述3例内镜手术涵盖了食管、胃、结肠粘膜及粘膜下病变,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及功能的优点,特别是在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上,内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有着同等的治疗效果。
专家介绍
汪亮
医院金山分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擅长消化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系统疾病。精通四级高级消化内镜技术,包括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E(粘膜下肿瘤的内镜下剔除术)、EFR(消化道管壁的全层切除)、POEM(贲门失迟缓症的隧道内镜下肌切开术)、ARMS(胃食管反流的内镜下抗反流手术)、POP(肥厚性幽门狭窄或糖尿病胃轻瘫的隧道内镜下肌切开术);ERCP诊治(胆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EUS-FNA/I(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及治疗技术);EVL+EIS+HI(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套扎及硬化剂、组织胶注射治疗);EMS(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的支架植入术)。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