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点精编之消化系统疾病中连
年
10月13日
第6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三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中)
四、胃癌
1.西医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残胃炎;胃溃疡;巨大黏膜皱襞症。
2.病理 ①溃疡型肠结核:一般不发生急性穿孔,病变修复过程中肠管变形狭窄。②增生型肠结核:肠壁局限性增厚与变硬,瘤样肿块突入肠腔。
3.转移途径 直接蔓延;淋巴结;血行播散();腹腔内种植。
4.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忧思恼怒,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肝胃不和;或者正气不足,尤其是脾胃虚衰,加之情志、饮食失调,痰凝气滞,热毒血瘀交阻于胃,积聚成块而发病。
5.临床表现
(1)症状:上腹痛,最常见的症状;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出血、黑粪等。
(2)并发症:出血;梗阻;穿孔。
(3)伴癌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
6.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早期血常规多正常,中、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目前尚无对于胃癌诊断特异性较强的肿瘤标记物,CEA、CA50、CA72-4、CA19-9、CA等多个标记物的连续监测对于胃癌的诊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2)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增强型CT;MRI;PET-CT扫描;胃镜或腹腔镜及超声。
(3)内镜检查:胃镜检查;腹腔镜检查。
7.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1)早期诊断:无症状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症状人群的筛查也是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消化不良和胃镜检查;患有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后、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都应该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癌前病变包括慢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侵袭性瘤样变;胃息肉;胃切除手术后;家族病史。建议超过45岁或有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应定期胃镜检查筛查早期胃癌。伴有轻微症状的45岁以下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经验诊治,无硬性规定。在幽门螺杆菌高发地区,应适当提前检查年龄。
(2)鉴别诊断:①胃良性溃疡,与早期胃癌较难鉴别,一般靠胃镜下活检鉴别。②胃息肉,往往有蒂,胃镜若见表面光滑常为良性,若较大且表面有坏死也可能癌变,需活检鉴别。③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④胃间质瘤。
8.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症见:胃脘胀满,痛连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频作,饮食少进或反胃,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逍遥散合香连丸加减。
(2)湿热瘀毒证
症见:胃脘刺痛,痛处固定,灼热反胃,食后痛重,脘腹拒按,心下痞块,呕血黑粪,皮肤甲错,或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祛瘀。
方药:失笑散加味。
(3)脾胃虚寒证
症见:胃脘隐痛,喜按恶凉,甚或朝食暮吐,宿谷不化,时呕清水,面色泛白,神疲肢冷,怠倦短气,便溏腹泻,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缓。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散寒。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4)胃热伤阴证
症见:胃脘灼热,口干咽燥,纳差喜凉,胃脘嘈杂,痞满吞酸,食后痛剧,五心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或无苔,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和胃止痛。
方药:竹叶石膏汤合玉女煎加减。
(5)瘀毒内阻证
症见:胃脘刺痛,痛处不移,心内痞块,呕吐血水,肌肤甲错,大便乌黑,上腹触及肿物,固定不移,坚硬如石,舌暗紫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解毒抗癌。
方药:失笑散合桃仁四物汤加减。
(6)气血双亏证
症见:面色萎黄无华,骨瘦如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怠倦乏力,腹胀纳呆,上腹部包块明显,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扶正固本。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味。
五、肝硬化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1)病因:①病毒性肝炎;②酒精中毒;③营养障碍;④工业毒物或药物;⑤循环障碍;⑥代谢障碍;⑦胆汁淤积;⑧血吸虫病;⑨原因不明。
(2)发病机制:①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支架塌陷。②残存肝细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规则结节状肝细胞团。③自汇管区和肝包膜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束。④由于上述病理变化,造成肝内血液循环的紊乱。
2.中医病因病机 常见病因可为肝瘅之后,肝着日久,肝体积损,肝络瘀滞;或感染蛊毒,虫毒结聚、使肝脾受伤,络脉瘀塞(或因长期纵酒、酒毒湿热,内伤肝脾);或因心阳不振,行血无力,血瘀于肝。病位主要在肝()、脾、肾脏,病机涉及全身而非独肝脏之病。
3.临床表现、并发症
(1)一般表现:消化功能低下的症状表现;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的症状表现。
(2)内分泌功能失调:出现少尿、水肿与腹水;性激素代谢紊乱所致的性征改变;蜘蛛痣、肝掌等。()
(3)出血与贫血。
(4)门静脉高压症:充血性脾肿大与脾功能亢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腹水。
(5)并发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原发性肝癌。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①血常规。②尿常规。③肝功能试验。④免疫功能检查。⑤腹水检查。⑥影像学检查。⑦内镜检查。⑧肝穿刺活组织检查。⑨腹腔镜检查。
5.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①病毒性肝炎、长期饮酒病史;②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③肝脏质地坚硬有结节感;④肝功能实验阳性;⑤肝活检有假小叶形成。
(2)鉴别诊断:①慢性肝炎:主要鉴别依据是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②原发性肝癌:肝区多有剧烈疼痛;有腹水者多呈血性,其间要找到癌细胞;血清甲胎蛋白(AFP)增高明显且持续性上升,往往超过ng/ml;B型超声波、CT及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可显示肝癌占位性病变。
6.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①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如肝泰乐、维生素C。必要时静脉输液治疗,如促肝细胞生长素80~mg/天,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天,甘草酸类制剂等。②口服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普萘洛尔:国内常用量每次10~20mg,每日3次或每次40mg,每日2次;应从小量开始,递增给药。硝酸酯类,如消心痛每次5~10mg,每日2~3次,极量每次20mg。钙通道阻滞药,如心痛定每次10~20mg,每日3次,急症给药可舌下含服。
(3)腹水治疗:①限制钠水摄入。②利尿药:螺内酯和呋塞米联用,每日体重减轻不超过0.5kg。③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④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⑤腹腔-颈静脉引流。
(4)门脉高压手术治疗:适应证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巨脾伴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高危患者。包括门-腔静脉分流术、门-奇静脉分流术和脾切除术等。术后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及术后再出血等。
7.辨证论治
(1)脾虚水困证
症见:腹部胀满,肠鸣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无力,少气懒言,舌苔薄腻,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弱。
治法:补脾益气,化湿利水。
方药:加味异功散。
(2)脾肾阳虚证
症见:腹部胀满,入暮较甚,脘闷纳呆,神疲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小,面色萎黄或白,舌质淡、体胖嫩有齿痕,脉沉细或弦大重按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化裁,或济生肾气丸合五苓散化裁。
(3)肝肾阴虚证
症见:腹大坚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掌心热,齿鼻有时衄血,小便短赤,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六、原发性肝癌
1.西医病因 迄今尚不清楚,根据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以下因素可能与肝癌流行有关: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水污染;遗传因素;其他,如酒精中毒,亚硝胺,农药如有机氯类等,微量元素肝癌流行区,水、土壤、粮食、人头发及血液中含铜锌较高钼较低;中华华支睾吸虫刺激胆管上皮增生而产生胆管细胞癌;微量元素、性激素、放射性物质、寄生虫、酗酒、吸烟、遗传因素等。
2.病理
(1)块状型:直径5cm以上,大于10cm称巨块。
(2)结节型:直径不超过5cm。
(3)弥漫型:有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癌结节散布全肝。
(4)小癌型:孤立的直径小于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
3.中医病因病机 肝癌的病因病机有两方面,一是外因,如外感湿热之邪,饮食不洁,水谷不能正常运行,致水湿内停,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熏蒸,可致黄疸等。加之痞块日渐增大,复使气机壅塞,水湿难以外泄,可致腹水。另一方面是内因,如七情内伤,会导致气滞血瘀。因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恶抑郁,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感受外邪,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渐为肿块,留积于肝,成为肝癌。或正气虚损,邪气乘虚而入,阻滞气血水液,成湿成瘀,而成积聚,且使气血耗损,使病体陷入恶性循环。
4.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肝大;黄疸;肝硬化征象;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为伴癌综合征(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综合征);转移灶症状。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甲胎蛋白(AFP)();超声;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肝动脉造影;PET/CT;肝穿刺病理。
6.诊断及鉴别诊断
(1)早期诊断: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不难诊断,但已属于晚期,因此应早期诊断。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人,尤其是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大,应做AFP、B超等有关检查作出诊断。AFP持续低浓度增高但转氨酶正常,往往是亚临床肝癌的主要表现。在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的情况下,如AFP大于μg/L(对流法)或AFP大于μg/L(定量法)持续8周,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2)鉴别诊断:与肝脓肿、肝硬化、继发性肝癌、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其他上腹部肿物等相鉴别。
7.西医治疗 肝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疗、药物治疗等。手术包括手术切除和肝脏移植;局部消融治疗包括常用的射频、微波、冷冻等手段;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将药物注入肝脏,直接作用于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而药物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和化疗。
8.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症见:胁痛如锥刺,脘腹胀闷,痛牵腰背,固定不移,入夜痛剧,纳差食少,嗳气泛酸,形体消瘦,肢倦乏力,胁下痞硬,推之不动,呃逆嗳气,便干尿少,手见肝掌,颈、胸背、面部可见蜘蛛痣。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条状,脉弦涩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散结,化痞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大黄虫丸加减。
(2)肝郁脾虚证
症见:胁肋胀痛、右侧为甚,胁下痞块,时有坠痛,胸闷不舒,恼怒后加重,善太息,恶心纳少食呆,口苦腹胀,心情急躁,下肢浮肿,时有便溏,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困湿证
症见:神疲乏力,纳呆消瘦,腹胀腹满,胁痛肢楚,腹满肠鸣、有时腹泻。倦怠、肤色苍黄、肝脏肿大,下肢酸软无力、浮肿,周身浮肿或有腹水,严重者腹大如箕,舌质淡,苔薄腻,脉滑或濡。晚期肝癌腹水者为多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疏肝软坚化痰。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
(4)肝肾阴亏证
症见:胁肋隐痛,绵绵不休,纳少消瘦,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皮下出血点,心悸少寐,头晕心烦,腰膝酸软,黄疸尿赤,或腹胀如鼓,青筋暴露,甚者呕血,黑粪,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柔肝,利水解毒。
方药:一贯煎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试题精选1.患者女性,35岁,胃脘隐痛,嘈杂,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沙参麦冬汤
B.生脉饮
C.滋水清肝饮
D.益胃汤
E.玉女煎
(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AFP
B.γ-GT2
C.异常凝血酶原
D.α-L-岩藻糖苷酶
E.A/G
2.目前肝癌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3.对亚临床肝癌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
参考答案:1.D。2.A。3.C。
单元总结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历年考试多有涉及。涉及的疾病均应掌握,考点大多集中在西医临床表现、诊断,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并发症、急性胰腺炎病因表现等,中医的分型论治上,对于各型的主证、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
阿虎医学